作者丨黃澤正
編輯丨張麗娟
“你發現沒有,ChatGPT爆火之后,多了很多所謂的AI專家。盡管對AI,對大模型一知半解,但他們很樂意教你如何用AI創業?!?/span>
在AI創業者Steven看來,盡管大模型熱火朝天,但很多投資人其實是在假裝看AI。
除了上述“AI導師型”投資人,Steven告訴小飯桌,還有一類“學生型”投資人。
在尋求融資的過程中,Steven就遇到了好幾位“學生型”的投資人,“他們頂著交流項目的名頭,實際上是更像是在‘蹭課’,因為根本感受不到交流,完全是我在普及基礎AI知識?!?/span>
Steven的經歷并非個例。多位創業者告訴小飯桌,“很多AI投資人看項目只看不投,缺乏基本的誠意?!?/span>
隨著生成式AI成為今年投資市場的絕對頂流,找他們交流項目的投資人絡繹不絕,專業者固然有之,但更多投資人仿佛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匆匆交流,迅速離去,雙方都知道不可能有下一步的合作。
“假裝會游泳是很危險的,假裝會投資也一樣。不過很多人不理解,假裝會投資的危險到底在哪里……”在知名投資人段永平的雪球專欄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假裝看AI的行為,是否真如段永平所說,就像假裝會游泳一樣暗藏危險?為什么有的投資人要假裝看AI?常見的忽悠套路有哪些?
帶著這些疑問,小飯桌與多位AI創業者及投資人,展開了對話。
“我真的懷疑,一些投資人看AI,根本原因是為了讓自己不失業?!?nbsp;Steven告訴小飯桌。
在Steven看來,一些所謂的AI投資人更換賽道過于頻繁,令人很難相信其專業性。
比如他提到,找自己交流的投資人,有不少去年還是投web3和元宇宙的,“一些所謂的知名投資人,在網上一搜,都是參加各種元宇宙、Web3峰會的講話,然后轉頭又找我交流AI項目,說自己關注AI多年……”
更有趣的是,在一場元宇宙論壇中,Steven曾作為觀眾看到過一位機構合伙人嘉賓,大談元宇宙將是下一代互聯網的大機會,而時隔不到一年,類似的說辭又被他帶到了生成式AI論壇。
和Steven同樣經歷的,還有AI文生圖創業者路陽,他特別提到了從Web3轉到AI最知名的例子——王慧文。
在ChatGPT發布,Web3偃旗息鼓后,王慧文第一時間將自己的即刻簽名改為“正在學習人工智能”,并發布AI英雄榜,成立光年之外,號稱全面進軍AGI。
“有些投資人只學了王慧文快速切換賽道,卻沒有給出他的誠意?!甭逢柋硎?。
王慧文曾放下豪言“我不懂技術,但能搞定錢和人的問題”,在因病退出前,也的確將光年之外估值推上了獨角獸級別?!岸恍┩顿Y人,感覺卻是想借投資之名,解決自己的問題?!?/span>
比如路陽在與一位投資人交流時,提到自己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算力短缺”,英偉達的顯卡很不好買。
而這位投資人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用一家國產芯片廠商的產品替代,并表示自己能幫助介紹資源,價格可以優惠。事后路陽發現,這家國產芯片廠商其實是該投資人的被投項目,并且連年虧損,原始股東正在紛紛減持。
“對投資人來說,(如果)投我們是開拓新項目,讓我們買被投企業的芯片是投后賦能,長遠來講也方便自己退出。乍一看很合理,可唯獨沒考慮產品適配性?!?/strong>路陽告訴小飯桌。
做AI智能文檔處理的李群也表示:“很多投資人所謂的投后生態,其實企業根本不需要,與其說是要解決企業需求,不如說是投資人想給被投項目拉點單子,讓自己在匯報投資成果時好看一些?!?/span>
面對創業者的質疑,投資經理Harry顯得頗為無奈。他告訴小飯桌:“在周會上,合伙人不但會盤問發現了哪些新項目,還會追問被投情況,以及什么時候能退出。如果一直沒有成果匯報,在機構整體優化的大背景下,恐怕很難交差……”
而關于投資人一年一個新賽道的質疑,Harry則覺得稀松平常,畢竟投資風口瞬息萬變,很少有機構能始終專注一條賽道。
但對于技術出身的企業創始人來說,投資人切換賽道,意味著巨大的“額外溝通”成本。
Steven告訴小飯桌:“在教育市場之前,我真的‘教育’了一些投資人?!?/span>
Steven所指的,主要是由于生成式AI的專業門檻較高,更新速度很快,導致一些投資人需要創業者“幫忙補課”。
畢竟連奇績創壇創始人兼CEO陸奇,都曾坦言自己跟不上大模型狂飆的速度。在一次分享活動中,陸奇用了三個“實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實在不行了,論文實在是跟不上,代碼實在是跟不上。Just too much(太多了)?!?/span>
作為中國AI教父級別的人物,陸奇一向以勤勉著稱,曾有傳聞他每天4點起床,跑步5英里,6點準時到辦公室。而現在,他選擇讓下屬做“大模型日報”,幫助自己跟上大模型論文和信息更新。
“陸奇有人幫做大模型日報,那我們普通投資人,就只能在工作中學習了?!盚arry告訴小飯桌。
而投資人在工作中學習的行為,在創業者看來,顯然更接近于“蹭課”。
比如Steven就提到,有一位投資人在與自己交流時,畢恭畢敬記了很多筆記,看起來非常專業,但一涉及到技術層面,對方就會啞然失聲,場面一度有些尷尬。后來通過該投資人的朋友圈,Steven發現其剛剛過完22歲生日。
在《總監級以下投資人,我見都不見》一文中,小飯桌曾經寫道,不止一家硬科技公司創始人公開吐槽,如今年輕的投資人不懂技術和業務,更有創始人直言,篩選投資機構從拒絕投資經理的約見開始。
Steven認為,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創始人蹭課被蹭怕了?!斑^于年輕的投資人,既缺乏產業背景,又沒有市場認知。導致向其闡述技術難點、商業模式真的很費口舌,尤其是融資期可能要見幾十個投資人,如果個個都要來上課,效率非常低?!?/span>
除了蹭課,更讓Steven難以接受的,是一些“兜里沒錢也要來看”的投資人。
當募資難成為常態,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們,各個勒緊褲腰帶“過冬”。而大模型明星項目動輒數十億的估值,更讓機構們望洋興嘆。
Harry告訴小飯桌:“合伙人給的任務是,AI現在普遍投資估值溢價,因此要多看少投,把子彈留給真正值得開槍的獨角獸?!币患壥袌龅膶嶋H成交案例,似乎也反映出機構的保留情緒。
根據小飯桌的不完全統計,AI大模型領域在今年上半年發生的融資事件為107起,獲得融資的AI創企不到百家,融資金額普遍在數千萬到數億之間。很多時候,大模型獲得的融資還不如自動駕駛、智慧物流、智能激光雷達、智能機器人等 AI 1.0 時代的人工智能項目。
很明顯,與大模型引發的熱烈討論相比,機構的實際落子并不算多。而具體到大模型創業者的體感上,那就是“來蹭課,交流的投資人很多,但真正能投的很少?!?/span>
在Steven看來,這種只看不投的行為,接近于欺詐,“是一種假裝看AI的行為?!?/span>
有不少創業者與Steven持相似觀點,他們告訴小飯桌:“假裝看項目也就算了,有些投資人甚至連身份都是假的?!?/strong>
比如前段時間,創投圈有一起熱聞,一名AI公司創始人在給投資人線上路演時,發現競爭對手企業創始人,偽裝該投資機構“合伙人”上線,有竊取商業信息之嫌。
針對“偷聽門”,多位AI創業者表示司空見慣,罕見的反而是被當場“抓包”,以及拿出來大書特書。
Steven告訴小飯桌:“人性不好評價,但從技術角度,因為有些投資人技術底子不夠,要判斷項目只能借助第三方,而自身人脈又有限,那么被投企業自然就成了通常選擇?!?/span>
而這個看似“聰明”的選擇,無疑讓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雪上加霜。
原因很好理解,雖然技術護城河很難因為一次路演而丟失,但投融資本質是一場信任游戲。
VC相信創業者能創造高額回報,愿意與其風險共擔,創業者相信VC能提供資金、資源等幫助,愿意與之分享未來的成果。換言之,如果信任感丟失,雙方的合作基礎也將不復存在。
但現階段創始人與投資人之間,似乎產生了某種微妙的信任危機。
比如前段時間打出“想要盡調,先打1000萬”旗號的領存技術,領存創始人楚一兵在接受小飯桌專訪時表示,要求先打1000萬保證金是為了篩選出真正有誠意的投資人,提高融資效率,過濾無效溝通。
同時領存已經融了三輪,但現在還沒有BP。因為楚一兵認為,用思維導圖形式與投資人溝通,可以更有邏輯地講述技術、業務、競品和行業。既避免了BP滿天飛,也可以規避泄露商業機密。
而除了不用BP的領存,行業內更常見的做法是——做兩份BP。
一份省略版BP在項目路演時使用,如果投資人有深入了解意愿,需要簽署保密協議,才能看到有具體數據的詳細版BP。而即便如此,泄露商業機密的行為也很難杜絕。
一位研究大模型應用的創業者表示:“本質上transformer的論文是公開的,模型是開源的,連數據都是公有的,所謂的剽竊商業機密該如何界定?”
因此,更多時候商業機密是否被泄露,歸根究底還是要看投資人的職業操守。
回到開頭的設問,假裝看AI是否暗藏危險?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危險的不僅是某位投資人,甚至可能是整個行業。
比如在“偷聽門”事件發生后,相比于創業者們”見怪不怪”的態度,多位投資人強烈譴責了該行為,并擔心事件持續發酵將危害行業。
某位知名基金合伙人還在小飯桌評論區留言:“應該尊重創業者,真誠做投資。好的投資人往往有很強的技術底子,應該通過交流細節,評估團隊的技術能力……”
本次事件的涉事機構,也做出了史上最嚴厲的處罰,并發布內部信強調:“這種行為(違規盡調)和機構的價值觀完全背道而馳,不管項目團隊的出發點是什么,也不管這個事件是否被‘逮到’,都是絕對,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投資圈震感強烈的原因在于,所有投資人都清楚,無論是方興未艾的大模型,還是未來的市場熱點,一切投融資達成的基礎,始終是投資人與創業者的相互信任。一旦虛假的標簽與VC形成強綁定,危害的終究是全體投資人的利益。
(應受訪者需求,Steven、路陽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