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報道

科學家創業那些坑,都是自己埋下的?

王露 10月31日 熱點
沒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

作者丨王露

編輯丨張麗娟

“公司成立后,折騰三五個月發現融資太難了。見了很多大機構,好像都有意愿,又都沒有下文,投資經理嘴上說著多學習卻不投錢?!币幻?85高校教授趙思明就這樣草草收場了他的第一次創業,坦言確實看不懂融資邏輯。

頂著“海歸博士”“學術帶頭人”光環但創業結果不盡如人意的人,不止一個趙思明一個。

多位學者型創始人向小飯桌訴說過創業受挫的經歷,不是吃了閉門羹,就是VC沒有如約投資,還有的人踏錯了市場節奏、與合作對象的關系破裂。

“今天見經緯,明天見紅杉,一開始都挺開心的,但很有可能一無所獲?!辟Y深醫藥賽道投資人李荔告訴小飯桌,這樣的事情在創投圈特別多,科學家的“標簽”并不是“萬能靈藥”。

“高校教師即所謂的科學家群體創業的失敗率是最高的?!?nbsp;新材料領域業內資深人士劉思告訴小飯桌,一些投資機構“迷信”要在實驗室階段買進,太過于想當然了。

美國一家專做技術成果轉化的公司“巴士底”曾做過一項調查:美國高校教授創業的失敗率驚人地達到了96%至97%。

一位優秀的科學家,會是合格的創業者嗎?答案極有可能是否定的。

科學家的“標簽”還有用嗎?

當名稱里帶中科字樣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多,抑或動輒必稱清華教授帶隊,能看出對于高校出身的創業者來說,科學家是個必用的標簽。

不過,投資人似乎越來越不吃這一套了。

“為什么我們的技術這么好,卻沒有機構投?” 與資本熱潮被追著“砸錢”相比,最近常常聽到科學家創業者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市場變冷了還是技術不值錢了?

資深醫藥投資人李荔告訴小飯桌,100個科學家里至少有80個都有著相同的問題,對技術非常自信,對資本市場毫無認知?!八奈迥旰蟮捻椖坎庞锌赡苓M入IND(臨床研究階段),天使輪一張口就要4億估值,現在的真實情況是能做到1億就非常難、非常難了?!?/span>

這種對市場感知的滯后或誤判,導致的直接后果是錯過一筆實際上還不錯的融資。而機會過去,很可能就沒了。一級市場就是這樣,你總得給對方一個拿出4億的好理由,而不只是“同一個科研所出來的,他們怎么就行?”

李荔直指,有一些基金自始至終沒喜歡過科學家創業這樣的公司,而為了追逐風口而追的基金越來越少。

劉思明顯感到“錢太多了,教授不夠了”的時代已漸漸冷卻?!熬拖駨脑刂芷诒砝镎翼椖恳粯?,一些機構最初會沖著頂尖的專家團隊,號稱只投院士、準院士,最終會發現沒那么簡單?!?/span>

也有人直指,科學家這個詞愈發被濫用,成為企業里一個title而已?!叭澜缬袔讉€教授敢說自己是科學家?用科研人員可能更合適一點?!?/span>

李荔則發現,當年教授不夠用的另一個原因是高管“用完了”?!?020年之后,跨國藥企中天花板的人物該創業都已經出來,再想去挖就有點困難?!北藭r低利率時代,基金可以容忍較高的風險和較長的周期。機構追逐創新便往上游走,實驗室里的科學家自然就成了選擇。

當IPO上市高門檻,退出機制發生新變化,必然影響前期投資邏輯的判斷以及打法,更多機構回歸到公司價值本身,估值套利越來越難,“To VC”講故事模式自然也不再起到太大作用。

有投資人表示,現階段他并不鼓勵科學家輕易創業?!俺鞘琼敿墝W者,一個人能撐起估值幾個億乃至幾十億天使輪的那種。要不就有錢有資源,技術能迅速落地,跑出應用場景?!?/span>

劉思持同樣觀點,他指出技術方面的單一優勢有時候不值得創立一家公司,最后買單時還是要回歸商業本質。

最難的不是融資,而是“撐下去”

“當年有融資窗口期時,合伙人還惦記著往日榮光,別人應該上門求他?!笔谑且患医ㄖ萍脊镜膭撌既?,公司有兩位聯名創始人均是研究所大佬下場創業。

隨著房地產市場下行,雙方創業磨合的蜜月期過去,問題開始出現。他向小飯桌吐槽,這類高?;驅W者出身的人,“沒有科學家的命,得了科學家的病?!?/strong>

“去年公司給甲方做一批非標件,由另一個創始人全權負責。我特意強調一定要把合同里型號規格和價格審核好,他說全部搞定沒問題了?!苯Y果在對方公司會議室簽合同前半小時,石磊發現甲方在合同里做了手腳,差點倒賠錢。

對任何創業公司來說,獲得融資只是外界看到的一步?!皬?到1的早期項目存在的問題也就越多,人員配備、股權架構、運營管理、財務法務等等都是需要創始人操心的?!崩罾蠓Q,需要創始人們快速學習,并撐下去。

技術平臺是否真的具有產業化的價值?是否有足夠的技術壁壘?是否能夠解決實際商業問題并有持續性營收?這都是需要在創業前要想清楚的問題。

相當一部分的科學家在做基礎研究時并沒有必要考慮市場需求,這樣的技術平臺在產業轉化的時候會遇到問題,尤其在醫藥領域比比皆是。比如有科學家發表了納米材料在腫瘤治療上的重量級文章,實際上在市場需求上醫生應用的意愿度非常低。

“頂尖高校的學科領軍人,特愛搞那些特別新的靶點、特別創新的機制,不考慮投資人喜不喜歡、有沒有患者、市場競爭是什么樣子的。還是做論文要在學界引發影響力的思路,不是商業市場的邏輯?!崩罾蠓Q不考慮產業轉化的可行性,不太可能創業成功。

在醫藥賽道深耕多年的投資經理夏玉坤博士甚至特意寫了一本名為《科學家創業手冊》的書,給想要創業或者正在創業的科學家一些切合實際的建議。 書中曾這樣比喻上述類似的事情:“在象牙上雕一碗大米飯雖然是一門很精湛的手藝,但是卻無法用來飽腹?!?/strong>

補齊短板?不是誰都能做到

“只懂科學,不會管理,過度自信,不懂市場”是諸多投資人指出一些科學家創業路上的誤區。

過硬的學術造詣和技術以及多項知識成果和發明專利,是高??蒲腥藛T創業的優勢,在擅長的領域創業說服力必然要強得多。但技術、管理和人脈的才干應用,在科研和商界的模式并不盡相同。

即便是同一戰壕里的合伙人,也時常出現摩擦。就在前一天晚上,另外兩個創始人還在和石磊置氣,埋怨他總在否定他們的想法。

“他們要是讓我去斯里蘭卡賣寶石,我都會認真考慮,關鍵是想法一個比一個離奇?!笔跓o奈道讓他們去對接的靠譜公司不去,天天有些不切實際的主意,不搞熟人關系繼續深耕去什么風口賽道,誰能吃得消。

小飯桌此前采訪的投資人則表示,誰都有短板,科學家也一樣,只不過這個群體有其共性,投資人就是要發揮自己的長板來補齊。“各做好各的事,把各自長板發揮到淋漓盡致就行”。

夏玉坤博士在書中寫道,在 Biotech 行業當中有一些獨特的資源頗為關鍵,如政府園區的補助和扶持、監管和審評的快速通道和優先審評、臨床研究的專家資源、醫院和患者資源等等。除了錢之外,這些能夠補齊切切實實公司短板的資源非常重要。

實際上,并不是所有學者都愿意將精力用在創業上,“但不全職還要占大股。而且一些人有很多個公司,一個技術分支搞一個公司。一名科學家身兼數個創業公司的 CEO。”另一位投資人對小飯桌稱,創業比科研的不確定性更大,既能在商業上做出成就,又能在科學上作出突破的人少之又少。

“對一個科學家來說,他當了20年的科學家,現在要創業。你們有錢過來當然好,沒錢?折騰5到8年也不耽誤科研?!崩罾蠓Q,現在很多人是這樣的心態,他們并不是破釜沉舟的創業者,所以才會這么自信,但這種自信在高校退路上而言沒有問題,去市場上驗證有極有可能破碎的。

“每次有人跟我說先干了再說的時候我都無語。現在能保命就不錯了,哪敢隨便跳坑。”石磊稱,更早的時候還想一想融資,現在基本不想了。把公司搞好,活下去就行了。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李荔、劉思、石磊均是化名)


本文是小飯桌原創文章,作者:王露,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贊(0)
呵呵(0)
有料要爆,希望項目被報道,請點擊尋求報道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

天堂电影迅雷下载_BT电影免费下载网_电影天堂 - 电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