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黃澤正、賈紫璇、王滿華
編輯丨張麗娟
創業大佬們的退休金,正以投資基金的形式發放。
10月20日晚,快手宣布創始人宿華正式辭任董事長,并需要“專注其他事務”。盡管“其他事務”的提法頗為模糊,但從宿華本人的實際動作來看,“投資”很有可能就是其日后工作的主線。
畢竟,在生成式AI爆火后,宿華已經以個人名義投資了光年之外和深勢科技等明星AI項目。同時據知情人士透露,除了AI,宿華對可控核聚變項目也“非常關注”。
無獨有偶,不久前離開阿里的張勇,也轉做起了投資人。就在阿里宣布將投資10億美金,為張勇設立一支科技基金后,《晚點LatePost》援引一位阿里員工的話稱:“10億美金代表了阿里對張勇多年工作的一種尊重?!?/strong>
其實單純從公司角度,讓企業一把手轉做投資人非常奇怪。
首先無論是阿里還是快手,都有專門的戰投部,其實沒必要再成立一支投資基金;其次,當企業規模已經達到千億獨角獸級別,顯然也不會指望創始人,真的通過風險投資創造多大利潤。
但換句話來說,所謂的投資基金其實更像是集團給創始人的一筆“退休金”。既讓創始人交出公司最高權杖,也給了創始人一個體面的離開。
從個人角度,對于在創業階段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商業大佬來說,轉型投資人恐怕也是最合適的選項。
需要明確的是,“創而優則投”早已不是新鮮事,這些“非專業出身”的大佬玩家們,試水投資的打法也不盡相同,總結起來可分為幾類:
第一類,先做LP,投資專業機構。
很多大佬初入投資圈為了不錯過好項目,都會選擇先給VC做LP。張一鳴就是典型的例子,早在2014年,張一鳴就作為LP投資了源碼首期基金,此后又以個人和通過字節跳動入股了硅谷早期基金UpHonest Capital、雙幣基金XVC,以及因投資了喜茶、元氣森林等明星消費項目而名噪一時的黑蟻資本。
直到今年5月,張一鳴才成立了個人投資基金——Cool River Venture。
第二類,直接成立基金做GP。比如紅杉中國的沈南鵬和北極光創投的鄧鋒。
在成立紅杉中國之前,沈南鵬曾與梁建章、季琦、范敏等人共同創立攜程,此外還創立了如家酒店,并帶領其在納斯達克上市;鄧鋒則是在硅谷創辦了上市公司NetScreen ,2004年,該公司以42億美金的價格被Juniper Networks并購。次年鄧鋒創立了北極光創投,并成功投資了美團網、漢庭酒店、紛享銷客等明星企業。
第三類,做個人投資人。從宿華目前的投資動作來看,他應該屬于這一類。
再看具體項目。
今年8月,明星AI創業公司深勢科技宣布完成超7億元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眾源資本、和玉資本、正心谷資本、Evergreen Scitech Delta等和多家產業資本。據媒體報道,宿華也參與了本輪投資。
天眼查顯示,深勢科技成立至今共獲得5輪融資,背后資方包括BV百度風投、高瓴創投、經緯創投、源碼資本、啟明創投、哈勃投資等眾多一線投資機構和活躍CVC。
而在更早之前,由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創辦的AI公司光年之外,宣布完成新一輪2.3億美元融資,由源碼資本領投,騰訊、五源資本跟投,宿華亦參與其中。
除此之外,有媒體曝出宿華還將目光投向了核聚變初創公司能量奇點。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脫胎于西安交大。截至目前,公司已經完成兩輪融資,背后站著紅杉中國種子基金、蔚來資本、藍馳創投、米哈游等。
縱觀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目前宿華的投資思路——瞄準現階段火熱的賽道做跟投,比如AI、新能源,而且投的都是明星項目,有眾多一線機構做背書。這種投資策略顯然是高效且省心的,也是大多轉型做投資的大佬的慣用打法。
創業者出身轉做投資人的大佬們,一定不安于“財富自由”后的躺平。
他們經歷過創業的強壓與忙碌,承擔責任與險中求生,即便不再是公司的管理者,他們也會為自己尋找到下一人生目標,但這些目標往往都會圍繞著一個核心思想:創造價值,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
宿華曾表示:“內心最大的動力還是想做一些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事。因為比較早就發現,通過利他讓自己有幸福感是一個比較靠譜的事,所以就想做最廣泛的能夠利他的事情?!?/span>
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人生找到能拼命的事業是幸福的。努力才算及格、拼命才能優秀。人生需要‘多多拼’,拼出人生術力、道力、念力、潛力來,拼出局部壓倒性優勢來,人生才能更加精彩?!?/span>
小紅書一篇帖子道出了這些大佬們離開創業一線,實現財富自由后還選擇去做投資人,去接觸一線市場背后的心理:“人是社會動物,總是需要一些在時間、認知、財富上跟自己差不多的朋友,這樣有共同話題,人不至于覺得自己孤獨。最后,大家不會再去比較“財富數字”,誰錢多錢少,因為‘財富自由’是標配。大家會關注別人在這種財富狀態下是怎么生活的,變的關注財富之外的東西?!?/strong>
這完全符合馬斯洛需求定律,底層財富累積到了一定程度,個人精神價值(這其中包括為社會帶來價值來成就自己)就成了他們最渴望獲得的。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需要適配度與成功率都更高的創投合作。創業者到投資人的立場切換,對雙方來說,無疑都會是個加分項。
首先,當前大量機構的投資人都有創業背景,作為曾經的創業者,他們相比未曾創業過的投資人更懂創業邏輯,也更能理解創業公司的發展階段和需求。
小飯桌曾經跟一位同時兼具創業者和投資人身份的小紅書博主,針對創投圈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的矛盾點進行過探討,發現擁有雙重經歷的她非常能夠精準地理解雙方的想法。
這就是創業者轉做投資人的優勢之一。
其次,創業者在轉做投資人后,往往更多的選擇自己親身經歷過,或自身更感興趣、更了解的行業。
張一鳴曾經在隱退那一年表示,“虛擬現實、生命科學、科學計算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現黎明之曙光,”卸任字節跳動CEO的他,決定以十年為期,持續參與到這波科技變革的浪潮之中。他特別表示,字節跳動目前正在探索教育公益、腦疾病、古籍數字化整理等新的公益項目。拼多多創始人黃錚也曾表示愿意在隱退后專注研究生命科學相關領域。
時下剛剛宣布轉為投資人的張勇,也將目光放在了自己更熟悉的互聯網科技領域。
不難發現,在創業者身上,特別是大佬級別的創業者身上有一種對某一領域的鉆研與探索精神,這種精神曾是他們創業的根基,也會是他們轉型做投資人的基礎。
“追風口投資”這樣的行為不太會發生在這些企業大佬身上,他們往往會基于自己的研究出手。看得更早、看得更遠、出手更準,或許是他們另一優勢所在。
社會需要這樣躬身入局過的一線創業者繼續發揮和創造價值。
真格基金徐小平曾經說過:“創業者創造了社會的活力,再造了自己的生命?!倍顿Y人則是為創業者提供“血槽”的那群人。
從市場宏觀角度,當投資準入門檻日益增高,從優秀企業家轉為的投資人,或許也更符合當前市場的客觀需求。